2016-03-17
项目类别:公共类 公共 项目地点:广东 深圳 主设计师:冯羽 设计单位:大羽营造 主要材料:竹帘
“线下”思维之一:
当代艺术面对中国传统民间编织手工艺的思维,或许应该是“切经断纬”,亦或是至少需要“切经断纬”式的思维模式。冲散、扔掉、重构、再拿来,确实需要在一个时间的长河里,时代的背景下反复的“切经断纬”,大胆的改变与颠覆。用一种从属于“进化论”式的方法,优胜劣汰出一个有着清晰脉络的传统与当代共生的一种艺术形态,所以我们需要用大胆的“切经断纬”,让我们中国传统手工艺进入一个“无经无纬”的状态。打散的细节如同一个个飘荡的魂魄,重新找寻到一个真实的载体,再次重生,这便是这个空间的构想生成之源。“切经断纬”后,用“无经无纬”的思维模式去构建一个当代的三维空间系统。
以上构想,所生成的空间体系,一定会遵循一种有度的释放和颠覆,这种“度”,便决定了空间里的“节奏”和“质感”,更是决定了这个现代三维空间系统的独有气质。所以,“回到民间”这一看似与“切经断纬”背道而驰的哲学性矛盾思维,中国传统空间的“节奏”和“质感”,必须回到本次展览空间构想的本源,因为这是空间的内在气质和法度。八位艺术家的艺术品分别被置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单元,每一个空间单元被艺术家本身作品的特质所控制,形成自己独有的“场所精神”,从而艺术品之间没有了相互干扰。极度挑高的展览空间,被平面分割成看似无序的经纬线,又自由围合生成八个艺术院落,这种自由形态的院落感觉,至关重要,每个院落之间,靠各式各样的门洞相互连接、贯穿。参观的人,穿过这些门,从一个独院进入另一个独院,这便是我们传统民间三维空间里的节奏控制之一,也是中国传统空间体系最精彩的地方。通过人移动的路线,移步异景,参观完一个艺术家作品之后,自然的能感知到另一个艺术作品,所以人流不用导向,也不会产生路径迷惑感,似乎均是顺理成章而为。它精准的控制了参观者的心理状态,似乎在游园,又如回到过去大院生活的心理状态。再说说“质感”,空间质感我们选择了中国传统的极细的竹帘来表达,这种材料当下多用于现在的茶道,做茶席之用,这种极细的竹帘,精致地编织而成,非常精彩,与艺术的精致编织形成微妙的呼应关系。另外,我想这种材料,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它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,“竹帘”这个材料和“线下”展、“编织”,这一主题以及进入展场参观者的情绪,瞬间形成一种共鸣,无需太多文字、太多解释,这种材料本身的气质表达更胜过万语千言。其实,这个三维空间体系,它自己已经在静静的诉说着,关于“编织”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碰撞后产生的一切,只不过每个人感知不同而已。
“线下”思维之二:
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,已经是“无经无纬”,从自然环境到社会意识形态,从无形到有形,真的是“无经又无纬”。不存在任何应有的秩序和状态,无论在家里,还是在路上;无论是在城市,还是在远方。人们如活着一样的生活,有钱的、没钱的,都在宣泄着各自理所当然式的各种不平衡,我们到底是在生活里活着,还是在活着里生活,一片茫然、一片混乱;结婚的结婚、离婚的离婚,每个人每天、每时、每刻,都在“线上”和“线下”转换着自己的思维,天上宫阙,今夕何年?秩序何堪,“经纬”何在?“无经无纬”,本来都有,本来都是。为何此时的我们四大皆空?一切皆是真如,彷如提前往生极乐般的喧杂和宣泄着一切的一切,“无经无纬”,我们无声无息的早已把自己、自己的生活、自己生活的社会“切经断纬”。放眼看看,一座座青山、一条条河流、一片片田野、一个个村庄、一条条街道、一张张面孔,哪有?哪还有?我们均知生而有涯,可我们却为何如此这般的极度无涯,生在这个世界、这个社会,我们的“经纬关系”到底是什么,又为何物?书卖的越来越多,看书的又有多少!茶卖得越来越贵,清醒而宁静的喝着茶的人的又有多少!亲人朋友的沟通越来越方便,可这个世界上真诚又有多少!我们的世界里,“经纬关系”还有没有?如果有,它又在哪里?在当下吗?在未来吗?在“线上”吗?在“线下”吗?